通知公告
中心要闻
新书推荐 | 张节末《禅宗美学》(2024年版)
发布人:施军  发布时间:2024-06-17   动态浏览次数:10

 

《禅宗美学》

目录


致读者

引论 从庄、玄到禅——古代美学的两次突破

第一章 禅宗美学前史

 一、玄学与魏晋审美心理

 二、玄学接引下的般若学

 三、前禅宗美学问题

 四、等待第二波突破

第二章 孤明独发

 一、除烦恼

 二、自性自度

 三、定与慧

 四、无相, 无住, 无念

 五、 对法

第三章 谛观与顿悟

 一、藉境观心

 二、灯与镜:光明崇拜

 三、偶然之悟

第四章 从“气”到“色”——自然观的变迁

 一、前禅宗自然观述略

 二、一切色是佛色,一切声是佛声

 三、从陶潜的 “化 ”到王维的“空”

第五章 说不可说之境

 一、从王国维说起

二、心···

 三、名相之外

 四、法眼和“隔”与“不隔

第六章 禅化与诗化

 一、禅境与诗境

二、说“月”

 三、释“意”

参考书目

1999 年版后记

2006 年版后记


 《禅宗美学》是著名学者张节末教授的代表作之一,已有三个版本问世:分别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简体字版,台湾宗博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繁体字版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插图版。


 这部书每次出版都能引起学界的关注与讨论。近几年,有不少朋友和读者向张节末纷纷来信索书,可惜市面上已然售罄。于是,文化艺术出版社和张节末商定将此书精装并配彩色插图再版,《禅宗美学》第四版与广大读者朋友见面了。



 《禅宗美学》一版再版,但依然一书难求,根由何在?


 张节末经常说一句话:“做学问,要别出手眼。”这一要求看似简单,实现却并非易事。这需要独到犀利的学术眼光、扎实丰富的学术素养,以及冷静思考的头脑,更要有在争议中坚韧不倒的能力与定力。


 张节末自己是真正做到“别出手眼”的学者,其方法论之新颖、关注点之独到、发见之别具一格,为学界所公认。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称其为“思想家型的学者”,此论可谓精当。他的《嵇康美学》《狂与逸》《禅宗美学》《比兴美学》《中古诗学史》等专著,一经出版,即好评如潮。直到现在,影响力仍然有增无减。



 《禅宗美学》是一部引人入胜、常读常新的学术名著。该书的哲学美学品质和中西比较方法,体现了张节末深厚的哲学功底,彰显了其对中国美学基本特质以及研究方法的独到认识。


 张节末将中国美学定位于哲学美学,是审美优先而非艺术优先。美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感性经验,尽管文艺经验很重要,但它却不是感性经验中最基本的东西。艺术的创造,往往等待更基本的审美经验的重置与下沉。因此,他入手研究时,往往直接面对哲学突破所带来的感性经验突破。


 就禅宗美学的研究而言,很多人总希望在佛教典籍中看到禅者表达关于“美”的文字,或者从唐宋时期的各个典型艺术作品中去总结其特色。张节末认为,这样的做法,固然是有一定的意义,却说不清楚禅宗美学的奥秘所在。



 《禅宗美学》主要着力点在于对中国美学史上从庄子、玄学到禅宗的阶段史进行研究,还原式地描述禅宗的感性经验。这条道路,并非单纯的美学概念转变,而是感性经验发生了深刻变迁,由此重塑了中国人的基本审美品格。这些变迁,张节末称之为中国美学的“两次突破”。


 张节末使用“突破”的观念,来描述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几个大的发展阶段。禅宗美学被看作中国美学的“突破”之一。这就不同于做通史的思路,而是采取了断代史观切入美学史研究。《禅宗美学》这部书呈现的就是非线性的、非顺滑发展的中国美学史,将美学史描述为某个时间点、某位思想家、某个流派孤峰独矗。张节末所主张的这种断代史观,本身就是一个突破,对当代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有着重要启迪。



 在中国美学史上,儒家具有重要的地位。先秦儒家美学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。比如,孔子的“尽善尽美”、孟子的“充实之为美”、荀子的“美善相乐”。但是,张节末认为,从审美经验的角度来看,儒家偏重道德人格,他们的审美经验只是助成道德目标的工具和附庸,没有构成独立而纯粹的审美经验体系,因此无法称之为“突破”。


 庄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“第一次突破”,为中国人创造了纯粹的审美经验。


 庄子创制了关于人的审美关注、潜在能力和自由创造的哲学,在哲学基底的构造上是全新的精神形态。庄子突破性地提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,相对主义时空观,对技艺的扬弃和超越,疏离了权力关注、技术关注和道德关注的审美关注,忘我的自由创造等,构成了中国人审美经验的各个基本要素。


 中国美学的“第二次突破”,也造就了中国人审美经验质的变化。这次突破由连续的两波运动相继完成。



 第一波是玄学美学。玄学复兴庄子,是庄子的普及版。它的突破点在由对人伦鉴赏的重视,进而极度崇尚人格美。由对自然的观照、体贴,进而走向逍遥式的自由。由对情感的推重,进而导引了缘情的诗学。


 第二波是禅宗美学。在玄学美学的先导和接引下,禅宗美学接力完成了中国美学的第二次突破,重塑了中国美学品格。禅宗把世俗界与自然界看空。如果说儒道是持主张实有的自然观、自然主义,那么禅宗就是持主张空幻的自然观、唯心主义。主空幻的自然观与看空的人格观两相结合,就产生了全新的审美经验体系,也就是心造的境界—意境体系。


 在张节末看来,禅的思维方式本身,正是一种十足的感性经验,并且因为将自然空化和心化,在审美直观上较之庄子、玄学,更为纯粹。禅宗美学的“孤明独发”“谛观与顿悟”“色”“境”等,充分展现了纯粹审美观照的要义。


 理解禅宗美学,不是寻找只言片语,需要把握的正是禅的智慧与观法,揭示禅的感性经验与其背后的哲学思辨、价值体系、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,最终将“境界—意境”的美学渊源根植在禅宗的感性经验中。这是《禅宗美学》最底层的方法论。



 比较的研究法,也是《禅宗美学》核心方法论之一。张节末并不反对援引西方概念来理解中国传统。但是,他认为,比较并非两者相互阐释,而在于互相发明。借助西方方法的发明,以中国话语来表述中国问题,并最终形成中国方法,而不脱比较语境。


 《禅宗美学》提炼禅宗的基本感性经验“空观”、核心观法“现象空观”,就是在比较中吸取现象学方法后得出的。他援引胡塞尔的现象学,落实为中国语境的“现象空观”,用以阐释禅宗的纯粹直观方法,取得了成功。有编辑还因此感叹说,《禅宗美学》用的方法是西方的,但是出来的东西却是中国的。



 作为一部学术专著,《禅宗美学》的文字,却并不故作晦涩,而是清晰透彻,非常耐读。其受众往往并不局限于学者,对此一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很喜欢阅读。这也是《禅宗美学》一版再版,但依然一书难求的重要原因。


 作者简介


 张节末,1956年生,先后受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吴调公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冯契先生,获得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硕士和中国哲学史专业博士学位,长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。曾任教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,现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。著有《禅宗美学》《狂与逸》《嵇康美学》《中古诗学史》《比兴美学》等。






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

人划线




地址: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中路2801号(镜湖校区) 会稽路428号(稽山校区) | 电话:0575-89115678 | 邮编:312000
版权所有: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 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