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知公告
通知公告
关于举办研究基地东北亚研究中心第129期学术沙龙的通知
发布人:施军  发布时间:2025-05-21   动态浏览次数:10

鱼鸟取象:“中华文明标识”形成期的重要艺术标的物


主讲人:张节末 教授

东北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方向: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诗学、美学、比较美学、中国图像分析


129期学术沙龙

鱼鸟组合图像出于新石器时代特有的视觉思维,鸢飞戾天,鱼跃于渊,两者似乎毫不相干,那么它们为何、又如何合二为一的呢?鱼鸟被新石器人作视觉取象,其图像成为当今考古、艺术和神话分析之热点所在,美术史家、考古学家和神话学家等不同学科诸多学者相继都有深入研究,文学与美学研究则膛乎其后。本文以仰韶文化红陶器上鱼鸟图像为基本主题,分析其取象之视觉模型、神话模型、本言機型与对偶模型。视觉模型确认鱼鸟被仰留人组合取象,在“鱼鸟互相衔生”或“转生”之上提出“重生”的形而上生命形态主题。神话模型基于太阳循环,经昼和夜的迁徙,鱼与鸟互体甚至同体。

飞与游仅是其运动的不同阶段。至庄子的离言模型,鱼鸟完成了语言文学之取象,获得了浓郁又浪没的文学性与艺术性。《诗经》出现了鱼鸟取象的经典诗句,对偶模型是与山水田园诗和格律诗一起成长起来的。细察视觉、神话、寓言和对偶诸模型,鱼鸟形象获得了鱼鸟同出井互相转化、太阳之昼夜运行以及人之重生这三重意涵的广谱重叠。鱼鸟取象乃是一种具身的、互体互哺的形而上生命形态,是“中华文明标识体系”中技早成形的艺术标的物,也是中国叙事的不打经典。


时间:2025523日上午9:00-10:30


地址:稽山校区艺术学院G231会议室


地址: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中路2801号(镜湖校区) 会稽路428号(稽山校区) | 电话:0575-89115678 | 邮编:312000
版权所有: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 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-1